李霽琛,
忍看朋輩成新鬼,怒向刀叢覓小詩。
之前在專欄裡安利過李楊導演的《盲山》和《盲井》,反響很強烈。
我十分理解大家對這種電影所產生的強烈興趣,在我們的國家,真正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確實不多,尤其是這些揭示底層民眾生活的電影,更是屈指可數。
底層,究竟怎麼去定義?
同事小張,常說自己是社會底層。
拿著不高的工資,在大城市裡買不起房子,租著不大的公寓,找不到女朋友,每年過年回家都被家長批評,被親戚嘲諷。
他是底層嗎?遠遠不是。
小張的日子雖然不好過,但起碼衣食無憂,他或許需要考慮中午是吃 20 塊的烤肉飯還是 15 塊的炸雞飯,但他絕對不需要擔心午飯會沒有著落。他或許會因為住處狹小環境不佳而煩躁,但他絕對不需要擔心在寒冷的冬夜,自己會無家可歸,有凍死街頭的風險。
只要生存不是你生活中最大的問題,你就絕對算不上底層。
在我們為了房子車子而憂心忡忡怨天怨地的時候,那些真正的底層,考慮的,遠遠比這些要簡單的多。
《銀魂》中有這麼一句話在網上廣為流傳:
“和你們這些少爺不同,我們光是活著就竭盡全力了。”
光是活著就竭盡全力的人,在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。
《盲井》和《盲山》這樣的電影,講述的就是他們的故事。
今天,我就再和大家聊聊社會底層的故事。
在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導演的電影裡,社會底層被他稱為“遊民”。
什麼是“遊民”,用他的話講,就是遊離在秩序之外的人。
遊離在秩序之外,不是因為他們無法無天,而是他們無法在秩序之內生存。
或因為學歷,或因為出身,或因為早年的經歷,他們的生活註定處在社會邊緣,他們的生存必須遊離在灰色地帶。
講述遊民故事的這位導演叫做徐童,1965 年生人,中國傳媒大學攝影系畢業。
我們很難將徐童歸類在中國的主流導演圈子,雖然他和第六代導演基本上年齡相仿,但他的風格,卻和王小帥他們截然不同。
他拍的東西,從來不會上院線,也從來不用演員。百分之九十九的內容,都是真實的。
你可能會說:
這不是紀錄片嗎?
沒錯,是紀錄片,但這種紀錄片在圈內有個更形象的名字:
地下電影。
地下電影有個順口溜:
在徐童的片子裡,這都是固定元素。
但這些固定元素,在他的紀錄片裡,並不意味著套路,因為他拍電影,不為了掙錢,不為了出名,他為的,是紀錄遊民的生活。
徐童曾經說過,他希望為這些生命張力最強的人們,留下聲音。
他做到了,他的《遊民三部曲》在國際上取得的成就,不亞於那些大導演的名作,他的紀錄電影雖然在國內並沒有多少人知曉,卻在海外影響了很多人對於底層遊民的態度。
今天重點給大家推薦的,是徐童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紀錄片:
《算命》
這是《遊民三部曲》的第二部,豆瓣 8.8 分,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拿獎無數。
《算命》聚焦的,是一個瘸腿的算命先生,他叫厲百程,河北燕郊人。
厲百程一家兄弟四人都有殘疾,據說他算出了原因,是因為家裡房子風水不好,卻因為沒錢重修,只能屈服於命運。
故事的開始,就如此荒唐,如此悲哀。
《算命》用了傳統的章回體格式,一共九回,通過厲百程,講述了一系列“遊民”的故事。
這裡最具代表性的,是老鴇唐小雁和厲百程的妻子石珍珠。
第一回中,唐小雁找厲百程算命,厲百程說她是孤單命。
所謂孤單命,就是無依無傍。
面對鏡頭,“孤單”的唐小雁開始講述自己的人生。
那是我們大多數人不曾接觸過的人生,她是真正秩序之外的遊民,社會幫不到她,她也不再願意相信這個社會。
她在十七歲時就被黑老大帶到田裡強姦,曾被人用刀子頂著強姦,她開按摩店,開洗頭房,做著這些社會上最低賤的生意,卻沒有說出一句抱怨的話。
她算命,但她知道,這都是命,沒法改。
唐小雁將一切悲劇歸結於自己的沒有文化,在後來《算命》出名後,她和徐童一起上《鏘鏘三人行》,她反覆地說自己是反面例子,不要看她活的瀟灑,背後經歷的事情,是一般人想不到的。
而石珍珠則是底層遊民的另一個畫像。
和唐小雁不同,唐小雁為了生存可以掙扎,石珍珠連掙扎的權利都沒有。
她一個人佔齊了人類可以罹患的所有殘疾,盲聾啞跛,智力欠缺,這樣的人,也許在出生,就被判了死刑。
但她活了下來,厲百程花了一百多塊錢,將她買來做了老婆。
厲百程說,他需要的是一個陪伴,石珍珠什麼都不會做,他能做。
《算命》中最讓我震撼的,是石珍珠一直都在笑。
她也許什麼的都不懂,但她一直在笑。
徐童在片子裡問厲百程:
“沒有樂趣的生活,活著還有意義嗎?”
厲百程的回答頗有哲理:
“這話說的,太無情了。”
活著,本就是生活最大的意義。
厲百程算了一輩子命,卻算不出自己的明天在哪裡。或者說他早已知命,卻無法改變。
片子的最後有這麼一段話:
“天算之謂命,人算之謂運。沉浮著無止境的愛恨,糾纏最底層的人,依然擁有詮釋命運的權利,這是上帝給予的最大公平。”
命運,是上帝給予的最大的不公平,也是最大的公平。
徐童的《算命》,講的不是故事,更不是道理,而是真實存在的人生。
這人生,又因為和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是那樣的不同,顯得是那樣觸目驚心。
或者說,我們從來都不是大多數,在拿著手機逛著知乎,看著文章的我們,從來都不是構成這個社會的大多數。
真正的大多數是沉默的,他們無法發聲,他們努力地活著,就已經很辛苦了。
為了代他們發聲,徐童拍了一部又一部紀錄片。
為了代他們發聲,我也不能不讓大家知道,我們的國家還有這樣的電影,還有這樣的一群人。
客官,這篇文章有意思嗎?
文章來源: 知乎日報